2017/3/24

對簡報的三個體會


身為醫師,我相當認同疫苗的好處,因此會儘可能鼓勵病人接種。以肺炎鏈球菌疫苗為例,這是一支保護中老年人不要得肺炎的疫苗,效果顯著。但臨床上想要提醒病人打疫苗,得到的回應往往是一個靦腆的微笑,接著說:「再看看」。

2016 年中,我參加了福哥的專業簡報課程,啟發對演講、簡報的更多認識。簡報就是一種說服的方式,在上完課後,我發現在說服的技巧上,的確有許多可以精進的地方,也努力學以致用。

不久後,驚喜發現自己演練的段落,成為新書「千萬講師的五十堂說話課」一小章。今年三月,有幸受邀出席這本新書的聯合簽書會,分享自己在簡報學習之路的一點心得,以及在工作上的啟發。演講內容摘要如下:

我對簡報的體會有三點:不只是簡「報」、就該是「簡」報、不只是「簡報」


不只是簡「報」:換位思考


簡報並不是單方向的「報告」,而是要認真思考觀眾需要的是什麼。我說了什麼不是那麼重要,觀眾聽到了什麼才是重點。

如果現在有一堆彩球,要丟給一群小孩,怎麼丟比較好?對著小孩子,一把灑下這些球當然是一種方法,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,應該會把他們逗得很興奮、很開心。但結束之後呢?可能球會散落滿地,真正手裡拿到球的小孩應該不多。


球就像一個個的想要傳達的訊息,小孩就是底下接收訊息的聽眾,丟球的方式,可以想成簡報的手法技巧。純粹為了逗聽眾開心,讓他們熱血沸騰的簡報,很有可能在結束之後回想,只留下空虛感,沒有剩太多東西能帶走。

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,思考模式會從「怎麼丟球」換成「要怎麼樣才能接到球?」這時追求的,就不只是丟出去的瞬間製造的效果,而是先思考小孩的手多大?球會不會太重、太快,以致於接不住?球是什麼材質做的,拿在手上會不會滑掉?也就是說,即使建議接種疫苗,也不能自顧自把仿單背出來,從疫苗的適應症、效果和副作用一路講下去,而是要設法用最直觀、聽眾最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說明。

除了接到球,還要思考這些球有沒有辦法帶得走?拿在手上會不會一下子就掉了?換句話說,聽眾除了聽懂我想傳達的訊息,還要能夠記住並且實際應用,真的願意去接種疫苗,或更進一步勸家人親友也來接種,這樣才算是成功的訊息傳遞。

就該是「簡」報:真人實物


幾乎所有的簡報參考書籍和課程,都會強調重點化和視覺聚焦,要精簡扼要,才能抓住目光。因此投影片裡,放文字不如放圖表,放圖表不如拿出真實的物品、講案例和真實故事。

與其空洞描述疫苗多好,不如展示一下疫苗的圖片,或真的拿出包裝盒,感受一下產品的質感,讀一下盒子上的說明,親眼看到、摸到,感受到,絕對不是單純的口語描述所能比擬的。


比實物更具威力的,是案例和真實故事。如果身邊有長輩親友因為肺炎住院,經歷過治療的辛苦,對疫苗接受度也自然增加;如果有剛出生的嬰兒,兩個月起就會接種肺炎疫苗;甚至我會以自己為例,告訴病人這支疫苗我已經接種過了。雖然沒有對疫苗的醫學原理多著墨,但這種親身經歷,說服力往住更佳。

不只是「簡報」:喚起行動


慢慢發現,演講簡報技巧、投影片製作、都只是呈現的形式,核心其實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、交流。在網路時代,達到傳遞訊息的目的,闡述自己的觀念想法,其實還有更多不同的媒介,出於這樣的想法,我開始編寫疫苗筆記這個部落格。部落格就是網路時代的另一種簡報,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傳遞疫苗的重要資訊,不需要面對面,也能一次和數千人分享想法。

簡報的過程,除了幫助聽眾聽懂、記住、認同觀點,最重要的是能喚起行動,否則再漂亮的簡報都像是一場煙火秀,結束後了無痕跡。當聽眾真的因為我說的內容,多了一些想法,實際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出改變,例如願意去接種疫苗,才算真正達到效果。
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