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6/9

牛痘、雞胚和鼠腦


18 世紀末,Edward Jenner 使用種牛痘預防天花,開啟了現代疫苗學的濫觴。疫苗的發展史一路走來,和動物的奉獻犠牲交織,有些做法甚至沿用至今。

牛痘



其實早在 Edward Jenner 使用牛痘預防天花之前,英國農夫 Benjamin Jesty 就曾經做過類似的嘗試。Jesty 觀察到感染了牛痘後的人似乎就不再得到天花,因此用針挑起牛痘的膿後,刮在將妻子和小孩手臂上,順利免於天花的威脅,但妻子的手臂產生了較強烈的發炎反應,讓他引來一些批評。

直到 1796 年,才由 Edward Jenner 將類似方法投稿至英國皇家學會,但因個案數太少 ( n=1,這個白老鼠是園丁的兒子 ) 被拒絕了,兩年後,他將個案數增加至 21 名,集結成冊自行出版。即使後來大量使用的天花疫苗病毒株和當初的牛痘病毒不同,亦無損其現代疫苗學之父的地位。

雞胚


黃熱病和流感疫苗的主流生產方式是將病毒株注入已授精之雞胚,待病毒感染複製後再加以純化萃取,作為疫苗成份。MMR ( 麻疹 / 腮腺炎 / 德國麻疹 ) 疫苗中的麻疹、腮腺炎活性減毒病毒,則使用雞胚細胞培養基製作。

由於製備過程會帶有微量雞蛋蛋白,仿單上將雞蛋過敏列為接種禁忌症,但以流感疫苗而言,美國 CDC 已放寬標準,雞蛋過敏者在醫療監控環境下,仍可以接種。

鼠腦



舊式的日本腦炎疫苗誕生於 1954 年,是將病毒感染小鼠腦部,將其犠牲後萃取純化,再以甲醛去活化做為疫苗,一苗功成萬鼠枯,較不符現今的動物保育和人道精神,主要使用於日本、南韓、台灣、泰國和越南。

日本於 2005 年已不再使用鼠腦疫苗,理由是擔心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 (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, ADEM ) 的風險。但 WHO 對鼠腦疫苗引發 ADEM 的風險持保留態度,只說因為舊疫苗會造成較多的不良反應,而且需接種較多劑,因此建議換用新疫苗。

目前鼠腦疫苗在台灣也已經功成身退,自 2017 年 5 月 22 日起,幼兒常規接種全面換用新的活性減毒疫苗,接種次數較少,安全性一般也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