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7/10

預習一年的品牌課



新思惟這堂課創始於 2015 年,每次看到開課資訊都會考慮一下,但總覺得把自己公開呈現在網路上,太過高調令人不太自在,因此猶豫許久,遲遲沒有動作。

啟發


直到某天,看到 IBM 人工智慧系統 Watson 診斷出罕見白血病的醫療科技新聞,突然產生很深的感觸:那些曾以為遙遠的未來,其實我們已經生活在其中了。巧合的是,在上課當天看到新思惟蔡校長臉書的「未來已經存在,只是還沒成為主流」,適足以作為心境註解。

過去不習慣的事,代表這件事夠新、太少人做,或是舊有領域的新組合,不一定有哪裡不好。再看看已踏上這條路的新思惟之友們,確實經營出不錯的成績 ,所以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,順著網路時代的潮流,加入建立個人品牌的行列。

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週末被學校課程填滿,找不出時間上課。根據過去在其他新思惟課程的經驗,與其等到上過課才開始練習,不如先自己動手做做看,累積一些經驗心得,會有更多收穫。

非常感謝新思惟團隊的大器,把高含金量的心得無償公開分享,依樣畫葫蘆做出雛形,對我這資訊宅來說還算有趣。始料未及的是,一預習就是一年,累積了五十幾篇文章。

一年來的體會


就像為人父母、當醫生或做研究一樣,世界上似乎沒有什麼事可以 100% 準備好再開始,常態其實是先學一點基礎,動手後邊做邊學,不斷檢討調整、更新優化。保持虛心、保留修改的彈性,是外界快速的變動之中,少數不變的內在準則。

我也發現,把自己懂的東西整理組織起來,是很好的「輸出」練習,可以留下深刻長久的印象。設定的目標讀者有兩群,一是對疫苗感興趣的任何人,二是臉書同溫層中以醫療圈為主的專業人士,構思一篇文章時,先想想如果我是這個部落格的讀者,最希望從中得到什麼收穫?最不需要什麼?無形中也訓練了換位思考。

一年六萬多人次的瀏覽量,其實以部落格來說不多,但傳播效率已遠超出過往經驗。畢竟再大的演講廳,多半也只能容納幾百位觀眾,身處網路時代,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分享和取得觀點、想法、資訊,打破時空限制,實在是人類文明一大創舉。

題材取捨


受過去住院經驗影響,疫苗是我感興趣、覺得重要又和日常工作十分相關的主題,部落格成立之初,就定位在疫苗的專業知識分享。簡報則是醫學專業之外,另一個熱愛的領域,從中得到相當多的樂趣,也累積了一些心得。至於統計閱讀研究,則偏向自己的學習心得筆記,方便日後查閱。

幾十篇文章寫下來,發現一開始最顧慮的隱私問題倒也還好,反正自己決定要寫什麼,好比出書或是寫報紙專欄,確定可以公開再放上網。由於大部份都是知識的分享,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不大。

這種經過控制的自我揭露,讓人聯想到疫苗是控制下的病原暴露。實際上如果不在臉書推廣,即使寫好放在部落格也是乏人問津,只有零星點閱,我想寫別人還不想看,之前真的是多慮了。

流量


文章寫好公開,看著點閱率和按讚數向上攀升頗有趣。但流量是一把雙面刃,如果太在意數字的起伏,認真寫了較小眾的醫療專業文章後,往往也帶來失落,畢竟吸引到的注意力相對有限。因此,我也努力學習把成就感建立在完成文章以及自己的成長,而不是數據的變化。

正如同課堂上說的,只有直播實況主,才能從流量中得到具體收益,專業人士經營個人品牌的心態,應該是努力吸引對的流量、找出真正認同自己理念和價值觀的族群,哪怕只有一兩個,都比只想搗亂討戰的網路酸民大軍重要。

品牌


從吸力鴨到蔡依橙,從小志志到劉育志,上課時聽到這段真有種胸口被重擊之感,因為開始寫文章以後,發現大家往往先對「疫苗筆記」有點印象,然後才把我和這個部落格連結在一起,再說頂著疫苗部落格的稱號,在發其他主題文章時,反而會有種格格不入的心虛。

雖然我還是很喜歡疫苗,而且也有不少疫苗主題想繼續完成,但考慮再三後,決定不再為部落格另取名字,乾乾淨淨放上本名就好,忠實呈現「我」這個人的專業、興趣,用名字作為品牌。

誌謝


再度坐在學員位置,更能明白課程要順暢運作,需要背後許多工作人員的支援協助,感謝佩倫、璽如、郁仁、釔天、燿國,每次在集思看到你們的熟面孔,都讓人安心。

感謝姿文、冠欽、淳予助教的建議和對課程的協助,以及技術長瑋琳幾分鐘之內就解決了我的困擾,還提供未來自行調整的訣竅,這真的就是專業和業餘的分別。

其實出發前還想著要拿書請小志志簽名,然後一不小心就忘了。非常感謝兩位講師,把原本零星的概念統整,讓我對發展個人品牌的策略有更立體的了解;也謝謝校長一路走來的啟發指導,還有去年正式公開第一篇文章時就給我的鼓勵。